【从城邦到帝国】6_头号猛男_汉尼拔

写在前面

视频地址 是之前很喜欢练习打字(×的一段时间,看视频然后一个个字打下来的,当时视频说一句话我打一句,一个二十分钟的视频得看两倍时间,现在想来还真是降低开发效率的一些操作(捂脸) 都存在幕布那边,这回一次性整理一下

头号猛男 汉尼拔

迦太基喘息之机

  •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按照合约割地赔款。此外,还要忙于平定国内雇佣兵的叛乱,诸多动荡使这个国家一度陷入低谷。

  • 而作为胜利者的罗马,此时又将注意力投向亚平宁半岛的北部,与宿敌高卢人相斗,这也使得迦太基得获喘息之机。

  •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的将军哈米尔卡巴卡大力开拓在伊比利亚的殖民地。为了麻痹罗马人的戒心,他假称此举是为了给罗马筹集赔款。

    • 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才使得这片地区有所起色,迦太基也得以恢复些许元气。

    • 哈米尔卡之后,由他的女婿哈斯德鲁巴接力继续探索在伊比利亚的财富,并与罗马约定以埃布尔河为界,北面归罗马,南面归迦太基,双方互不侵犯。

    • 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鲁巴被杀,由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接手继续扩大统治范围。

    • 他们一路向北,一直推进到埃布罗河边界附近。

    • 这条河以南有一座名叫萨贡托姆的城(现西班牙萨贡托姆),他们担心被迦太基吞并,便向罗马寻求庇护。

    • 汉尼拔认为,这是罗马违约在先。于是在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直接起兵直接拿下萨贡托姆。

    • 消息很快传到罗马,元老院派遣使者与迦太基交涉,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汉尼拔的军事行动。

第二次布匿战争、特里比亚河之战

  • 双方外交无果,公元前218年春,罗马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由此爆发。

    • 罗马按照以往经验集结军队,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经西西里攻打迦太基本土(森普罗尼乌斯),一路经马西利亚进攻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殖民地(西庇阿)。

    • 迦太基一方,汉尼拔分出一万多兵力交给弟弟哈斯德鲁巴镇守伊比利亚,自己带着大部队向北前进,意图从陆路直捣罗马老巢。

    • 此举意味着,他和他的军队至少要面对下面几个难题:一是要克服天险阻碍;二是要处理好沿途大大小小多个高卢部落的关系;三是要解决长度跋涉的补给问题。

    • 当汉尼拔穿过比利牛斯山后,尚有5万步兵、9千骑兵和37头战象,并进一步沿着高卢南部的海岸,向罗纳河口方向前进。

    • 此时已经在马西利亚登陆的西庇阿得知汉尼拔的动向,率军在罗纳河口堵截汉尼拔。

    • 为刺探对方的军情,双方都排遣骑兵小队在前方侦查,不料这两支小队爆发遭遇战,西庇阿在河口堵截的情况被坐实。

    • 汉尼拔为避免主力暴露,不得不放弃沿着海岸行军的路线,转而向北,试图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而罗马对此尚不知情。

    • 公元前218年秋,汉尼拔的大军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山地、积雪、寒冷、陌生,无一不考验着他和他的士兵。而这里的高卢山民对迦太基的这些外乡人也是被迫友好。

    • 一天,迦太基军在高卢向导的指引下,走向了一条狭窄的山谷,汉尼拔对此也是心存疑惑。当他们行至峡谷中间时,突然山崖上杀声四起,弓箭滚石随后赶到,高卢山民早已等候多时。

    • 面对危险处境,汉尼拔组织部下浴血奋战才杀出峡谷。遭此大劫后,汉尼拔又用了十几天,最终在11月份前后抵达阿尔卑斯山的南部平原。至此,他的部队损失近半,麾下只剩下2万步兵、6千骑兵和20多头战象。

  • 汉尼拔的到来,引起了当地山南高卢部落的兴趣。

    • 7年前罗马与高卢战事再起,用了5年的功夫,罗马横扫山南高卢,确立了在波河流域的统治地位。但是罗马在这里的统治根基不稳,许多部落仍在等待一个时机。

    • 听闻汉尼拔带着迦太基的军队攻打罗马,山南高卢纷纷加入,队伍一度扩大到4万多人。

    • 得知这一消息的罗马元老院十分震惊,紧急传信召回在西西里的森普罗尼乌斯,回师保卫本土。

    • 而位于前线的西庇阿也迅速回援,并与汉尼拔在提西努斯河遭遇。这一站中,迦太基以骑兵优势轻松取胜,西庇阿负伤,不得不退守波河以南。森普罗尼乌斯率军赶到,与西庇阿会师。

  • 森普罗尼乌斯求胜心切,是年12月底,他便和西庇阿率军与汉尼拔在特里比亚河交战。

    • 这天夜里,汉尼拔分出骑兵与步兵各一千,交由弟弟马戈率领,在河岸边上隐蔽埋伏。

    • 第二天清晨下着大雪,飘落的雪花堆积在河水两岸高高的干草丛上。迦太基的汉尼拔与罗马的森普罗尼乌斯各率领4万多人驻扎在河的两侧。

    • 汉尼拔先派出努米底亚骑兵渡河,并故意挑衅。罗马的侦察兵立刻将消息传给主帅森普罗尼乌斯,急于求战的他随即下令全体骑兵率先反击,其余士兵紧随其后。

    • 见对方大军出动,努米底亚骑兵且战且退,而罗马军就在后面紧追不舍,跟着他们渡过了冰冷的河水,一直追到了河对岸。

    • 这时,展现在森普罗尼乌斯面前的,是汉尼拔麾下早已列阵待命的军阵,又冷又累的罗马军不得不迅速列阵迎敌。

    • 双方的骑兵率先陷入混战,然而数量较少的罗马骑兵很快就败下阵来,并在迦太基骑兵的一路追杀下一直逃到河岸,这也导致罗马军的两翼完全暴露

    • 紧接着,迦太基的步兵发起进攻,并向罗马军阵的两翼运动。就在双方肉搏僵持之际 ,先前埋伏好的马戈突然从罗马军的侧后方发起袭击,这让罗马军不得不分兵挡住这支来自后方的威胁。

    • 起初,罗马借着步兵人数优势尚且能顶住迦太基的四面进攻,甚至在军阵对抗中占据上风,但是越来越多的迦太基骑兵放弃追击,他们调转马头,进攻罗马军阵的后方,致使后方阵线逐渐瓦解。

    • 此时,训练有素的罗马前军已经快杀穿了汉尼拔的中军,但从全局来看,后路被断,罗马军团已是岌岌可危。森普罗尼乌斯只好命令残余部队杀出包围,撤往河对岸。

    • 特里比亚河之战,迦太基以数千人的代价让罗马军遭受重创,参战的罗马士兵仅有1万多人生还(4000:30000)。

特里比亚河之战后

  • 战后,汉尼拔名声大震,引得周边越来越多的山南高卢纷纷来投。汉尼拔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准备领兵南下。

  • 公元前217年春,罗马元老院再次征兵,并选举塞尔维利乌斯弗拉米尼乌斯为新执政官。

    • 他们兵分两路,分别把守从北亚平宁南下的两条军事大道。

    • 然而汉尼拔再次出人意料,他偏偏选择了充满危险的中路(皮斯托亚到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尔诺河沼泽地)。大概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汉尼拔和他的士兵以惊人的毅力穿过了这个遍布蚊虫蛇豸的沼泽地(没有腿的虫子叫豸)。据称在途中,汉尼拔的右眼因结膜炎而失明,但这并不影响他率军故意在埃特鲁里亚这片烧杀劫掠。

    • 得知消息的弗拉米尼乌斯大为震惊,为了保护罗马的盟友和土地,他迅速领兵25000人追赶汉尼拔的部队。而汉尼拔一刻不停,一路向南行军,直至6月中旬抵达一处理想的作战地点——特拉西梅诺湖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

  • 这个湖北面环山,在山地与湖泊之间,从西到东有一片越来越窄的平地,汉尼拔选择在山与湖泊交接的那个山头埋锅造饭。

    • 这天夜里,汉尼拔为了避开罗马军的视线,命令士兵悄悄地从山的北面行军,再翻到山的南面,依次排开埋伏。

    • 第二天一大清早,湖面上雾气飘飘,弗拉米尼乌斯下令拔营。队伍排成三排,沿着小路向东行进。

    • 就在罗马的先头部队已经快要接近山的东侧时,突然,山坡上杀声四起,一大群迦太基和高卢步兵从山头上冲了下来。就在罗马军惊魂未定之时,又一波骑兵从西面的山坡上冲击罗马军的后方。

    • 罗马军这头不见尾的行军队伍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成常规作战阵型,只能在惊惶之中形成小队,与三面冲过来的敌人陷入混战。三个小时后,战场上安静了下来。

    • 这场伏击战,汉尼拔以1500多人的代价,斩杀罗马军15000余人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阵亡,其余罗马军或逃或俘。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后、法比乌斯

  • 战后,汉尼拔并没有挥师罗马城,而是向东南方向的亚德里亚海岸行进。途中,他把战俘里那些来自罗马同盟的士兵都放了,目的是希望能得到这些城邦的支持。

  • 前线再次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元老院。前线三战三败,自罗马建国以来前所未有,这一度引起元老们的恐慌,他们认为罗马已经陷入到了危急时刻,于是再度选举。只不过这次选的是独裁官,由法比乌斯担任。

  • 独裁官法比乌斯再次征集军队,但是相比之前的执政官,法比乌斯就稳重了许多。

    • 他认为既然汉尼拔是劳师远征,不如改变侧落,用**“拖”字诀**,且时不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汉尼拔的军队。

    • 在这种策略之下,无论汉尼拔怎么蹂躏罗马的城镇,法比乌斯坚持按兵不动。

    • 事实证明,几个月以来,坚守防御的方针是有效的,但是元老院里反对的声音却越来越多,甚至连士兵们也渐渐的不再认可他。

坎尼战役

  • 次年即公元前216年,法比乌斯6个月的任期一结束,元老院就换上了主战的瓦罗求稳的保卢斯担任执政官。

  • 为了彻底打败汉尼拔,罗马征集了8个军团、两倍于敌人的士兵,约8000之众。这也是罗马开国以来单次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且两个执政官手握重兵,执行同一任务的情况,也是前所未有。

  • 正因如此,元老们的心里也惶恐不安。于是,元老院又令这二人每天轮流指挥军队。但是这两位执政官的性格和策略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支军队的行动方式也随着指挥官的更换而每天都变化着。

  • 公元前216年春,罗马军向东南挺进,寻找汉尼拔的主力。此时汉尼拔已经拿下了阿普利亚的重镇坎尼,并以此为据点驻扎军队。

  • 没过多久,两军于奥菲都斯河相遇,营地相距约8公里。这一天是主战的瓦罗当值。

  • 汉尼拔派出小股骑兵袭击罗马军队,瓦罗立刻派出骑兵和步兵迎敌,并且大部队随后感到,一举将其击退。这次小胜让瓦罗信心大增,他随后便准备下令,大军拔营,进一步向坎尼靠拢。

  • 求稳的保卢斯此时建议瓦罗要慎重。次日,在保卢斯当值时,他把大军分成三批,两批渡河扎营,一批留在河西,而两个营地之间距离2公里。

  • 这二人不同的指挥风格引起了汉尼拔的注意。所以又过一天,轮到瓦罗指挥时,汉尼拔在营外挑战,不过瓦罗这次却选择了坚守不出。于是,汉尼拔打算激一激瓦罗。

  • 他注意到罗马营地附近的河水是对方主要的水源,所以汉尼拔就派出骑兵不断地去骚扰那些去河边取水的罗马士兵。

  • 喝水不便,群情激愤之下,保卢斯力图谨慎的策略也便形同虚设。

  • 公元前216日8月2日上午,双方在坎尼拉开阵势。罗马一方总兵力86400人,其中步兵80000、骑兵6400;迦太基一方总兵力不到50000,其中步兵37000左右,骑兵大概有10000.。罗马按照惯例,步兵位于中间,骑兵保护两翼

  • 瓦罗根据特里比亚河之战的经验认为,罗马的步兵时英勇善战的,能够击穿敌方的中军,加之此战投入的兵力时对方的两倍,因此他在排兵布阵时更加注重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宽度;汉尼拔这边,汉尼拔将伊比利亚人和新加入的高卢人放在阵的中间,精锐老兵分列在中军两侧,两翼分别由精锐骑兵保护,全军布阵形似弯月

  • 突然号角吹响,双方骑兵如离弦之箭朝对面冲去,中间的步兵举起盾牌,拿着刀剑,像战车一样整齐地向前推进。

  • 两军的阵线距离越来越短,逐渐进入了投掷武器的攻击范围。此时轮到年轻力壮的投石兵和标枪兵大显神威。飞石和长枪在两阵之间穿梭飞舞,盾牌的碎裂声与士兵的惨叫声随之而来。

  • 阵线进一步缩短,远程兵开始后撤,渐渐的由双方的步兵阵短兵相接,而迦太基一方的阵型也从弯月状逐渐拉直

  • 在军阵之间的对抗和运动中迦太基那高卢步兵组成的中军难以抵抗罗马的强大攻势,不断后撤。尽管如此,汉尼拔依然与他的士兵们一起奋勇作战,顶住来自正面的压力。

  • 汉尼拔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他将自己的精锐步兵摆在两侧。所以迦太基的中军逐渐后撤,而两翼却依然向前挺进,使整个阵线在运动中由直线变为V字型

  • 越来越多的罗马步兵在迦太基两翼精锐的冲击下向中间靠拢,致使中军的密度越来越大,以至于他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灵活使用盾牌和武器。

  • 就在两军步兵对抗之时,迦太基的左翼骑兵取得优势,杀退罗马右翼,并继续向北追击,直至将敌击退。这时他们调转马头,一支援助己方右翼,另一支直扑罗马的后方,并与前方步兵一起对整个罗马军团形成合围之势

  • 至此,面对来自四个方向的敌人,罗马军团不得不停下向前推进的脚步,而汉尼拔和他的士兵也开始肆意屠杀人墙里的罗马士兵,直至天黑。

坎尼战役后

  • 【坎尼战役】罗马参战的86400名士兵中,战死与投降者合计70000+,执政官保卢斯阵亡。迦太基军队在汉尼拔的指挥下以6000-8000人的代价取得最终胜利。此战严重打击了罗马的士气和实力,部分南亚平宁城邦倾向于迦太基,罗马共和国陷入危急之中

  • 战后,元老院动用全部国库财富,并将财富税也增加一倍;征召全国17岁以上男子参军入伍。有的民间富豪主动捐献财物和奴隶,一些士兵甚至不要军饷。

    • 罗马总体上继续**采用法比乌斯的拖延防御策略**。在这种情况之下,坎尼之战的损失在年底就得以弥补。

    • 而汉尼拔一方孤军深入,补给短缺。虽然此时南意大利有一些城邦投靠了他,但是他们能提供的兵源十分有限。

总结

  • 【第二次布匿战争】

    • 特里比亚河战役

    •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

    • 坎尼战役(最著名)

      跟权游的私生子之战一样的思路OMG

  • Copyrights © 2024-2025 brocademaple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